阅读历史 |

第342章 袁谭:惨败让我突然认清自己(1 / 2)

加入书签

夏侯渊虽然通过几场小败,彻底认清了形势。

知道跟徐州的刘备军打水战、山地战,属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但是他想完成改弦更张,调整部署,至少还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差。

如前所述,高顺夜间出城奇袭、烧毁通过莒县城外的曹军运粮队、杀败张郃的护粮伏兵,这事儿是发生在建安七年的八月中旬。

也就是说,夏侯渊至少要到八月底,才能完成全部的战略调整,组织起新的攻势。

而之所以要拖这么久,也不是夏侯渊不努力,而是这一连串失败,导致的物资损失非常严重。

自从莒县城下那场败仗,导致本该运到更上游的诸县围城营地的粮食被烧了。

消息传到诸县,导致高览、李典部也连带着感受到了恐慌。

为了避免部队遭受更大的意外损失,高览李典在请示夏侯渊后,果断选择了立刻解围撤军。

鲁肃和周泰倒是没有出城追杀他们。但为了赶时间、争取撤军的突然性,高览在走的时候也丢掉了不少车杖和其他沉重的物资。

这林林总总加起来,物资的总损失就非常夸张了。

强如曹军,也不得不重新筹措军粮军械、各色辎重、补充车船,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可不得花上半个月回血。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夏侯渊最后的果断收缩,也算是弃物存人,东西额外损失了不少,军队却保住了。

从六到八月,两三个月的战斗,最终军队总损失人数在一万两三千之间。

考虑到这些损失是在五场连绵的小型败仗中累计而来的,而且也帮曹军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这個总量也还算可以接受。

……

夏侯渊收缩重整、调整战略的同时,身在许都的曹操,自然也在八月下旬,接到了前线的最新汇报。

得知距离上次汇报后的一个半月内,夏侯渊又输了三阵、多折损了七千人马,曹操也是郁闷不已。

虽然每一战的损失都不是特别大,但连续的小败,也太伤士气了。

一时之间,连许都朝廷都出现了一丝人心浮动,好多隐秘的角落,都有不满曹操的人在那儿传言:曹操虽有枭雄之姿,却也只能赢赢袁绍,遇到刘备,那就连战连败了。

曹操对于这些嚼舌头自然是一笑置之,他的信心也绝不会被闲言碎语所打击。

他很清楚自己之前的一连串失败,是因为战场经验没切换过来,部队不适应山地战和沿海战。

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好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来日再战必胜!

有一说一,汉末群雄当中,曹操和刘备,算是心态最好的两个了,天下其他诸侯跟他们相比,都没有这种百折不挠。

有些诸侯开局家底挺厚实的,但就是一场大败都输不起,输了直接一蹶不振了。

曹操在接受了失败后,自己先复盘分析了一下,然后就非常开明地选择向前看,不再纠结。

接到败报后几天,他就召集了二荀,闭门商议下一阶段的对策,复盘一下全局局势。

曹操本就不喜欢废话,主要谋士一到齐,他就开门见山相询:

“妙才在琅琊又败,额外折兵数千,已经下定决心要用奉孝之策,假泰山诸贼之名,南侵东海,寻刘备军野战破敌。

此策也已预先绸缪了一两个月了,要实施倒也可以随时实施——不知文若、公达可有异议?”

荀彧、荀攸纷纷表示,此策并无违碍,可以施行。该提示的风险,荀彧之前也提示过了,既然曹操觉得无妨,没必要再老生常谈。

荀彧只是持重地补充了几句,劝曹操别对郭嘉的备选方案期待太高。

“还请明公明鉴,奉孝之谋虽然并无错漏,但时移则势异。过去一个半月,妙才将军又折损了些兵马钱粮,徐州各军士气想必会有所低落。

所以后续南侵东海、下邳,乃至广陵的淮北部分,不该期望过高,而应谨慎从事。毕竟我们和刘备不可能死战到底。眼下已经八月,等妙才将军做好全部准备,南下决战,估计已经九月了。

按照这几个月北线二袁的战况来看,我们跟刘备的厮杀,应该控制在今年冬天为限。如若不能快速取得突破,就该持重固守。以免我军明年挥师北顾时,南部兵力不足,为刘备所趁。我们的腹心之利,毕竟还是在河北。”

曹操摸着胡子,揣摩着荀彧帮他规划的时间表,觉得倒也算稳妥。

至于这个时间具体是怎么定出来的,说来就话长了,也跟这几个月的河北战局有关。

……

自从五月份,袁尚“子言父过”之后,袁尚和袁谭很快就打起来了,时间上基本跟曹刘之战同步,只比曹刘开战稍微晚了十来天。

倒不是说袁尚这么猴急,刚看到曹军跟刘备打起来,他就有胆子进攻自己的亲兄长。

而是袁谭跟袁尚一样急,双方互相挑衅,战争也就一触即发。

在正式开战之前,袁谭也有找刘备一方联络过,希望刘备派援军。刘备方面则以“我军也才刚刚在徐州跟曹操开战”为由,无法抽出力量增援袁谭,还劝袁谭隐忍。

为了显得刘备一方仁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