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8章 被洗脑做亲戚(1 / 2)

加入书签

那时候,知识青年下乡,前两年是没有回城探亲资格的,等两年后,就是大家轮流回城。

宋父去的乡下确实偏僻了些,就是走出那个偏僻的地方到有火车的地方,就要两天,回一趟城,来回最少要一周时间,探亲假和介绍信就成了拿捏知青的惯用方式。

宋父是觉得就是多等几年不回也没关系,绝对不受要挟,怎么也要轮到自己的,不然自己就去知青办告状。

不巧的是,第三年,宋父刚有资格去排轮次的那一年,宋父的父亲病危,收到电报的时候,宋父都懵了,他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急着去请假开介绍信,他知道自己按轮班是轮不到回去的,知青点原本轮到的老知青廖青,主动提出愿意将回去的机会给他,为了这次探亲,他等了五年。

村里准备拿捏宋父的人,在一群陪同着宋父过来的人围上来帮忙说话时,也实在是没办法,只好给宋父开了介绍信。

宋父回去了,还在自己父亲床前告知自己和知青点的女知青也就是后来的宋母处上对象了,让老父亲放心,自己要有小家了。虽说宋爷爷还是走了,但总算是见了儿子一面,还确定了儿子的终身大事,算是瞑目了。

宋父回来没多久就和宋母结婚了。

廖青后来没能回城,不仅是没能回城探亲,在宋父结婚没多久,廖青就在修水渠的意外事故中死了,因为村里很久都没出过什么意外,更不用说还出了人命,就有人在私下议论,不知怎地就开始说是廖青因为帮宋父回城探亲,而宋父探亲回来没多久就结婚了,让村里某家人的盘算落了空,就被人恨上了,这意外不就出现了嘛。

这话在私下传的很厉害,但明面上没人去告发,甚至都没人去真的调查意外发生的原因,宋父是被谣言传播排除在的,他第一次知道这个已经要被传成事实的谣言还是从廖青的家人那里。

知青意外死亡,他的家人自然是要过来处理的,宋父当时还想着对廖青的感激之情无法回报,主动去接待廖青的家人,廖青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妹妹。

廖青的母亲带着孩子,全家出动过来处理自己大儿子的后事,可不全是为了母子情深,这个时代,知青出意外死亡的事件不是个例,很多时候知青的家人因为山高水远不一定都会亲自来处理的,往往是知青办和村里帮忙处理。

廖青的母亲是想看能不能捞到一些好处,廖母来了没一天,就已经从村里的‘好心人’口中知道所谓的真相,廖母开始是想让村里给钱平事,可很快她就发现,这个真相还缺太多证据,全都是人嘴里说的,连个‘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人都没有。

廖母不想耗时费力地去调查什么真相,以她自己的生活智慧,也知道这话可信度真实性不算高。

廖母换了方向,宋父她只打交道了一天,就知道是个好拿捏的,心软,心善,还是城里人,自家也是城里的,虽说是县城,也是城里人,还和宋父是一个省的,就在宋父面前开始卖惨,宋父是真的心软,又感谢廖青让自己父亲了了心愿,就大包大揽地说会帮廖母一家。

其实,宋父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要在村子里了,能帮廖母的地方也不有多少,最多就是寄些粮食,寄点儿山里的特产,在城里蔬菜供应紧张时,再给寄点菜干什么的。

几年后,宋父宋母两人抓住机会考上大学回了城,那时候两人大女儿都要上小学,小儿子也出生了。

宋父宋母两人那几年是边读书,边带孩子,道不尽的辛苦,廖母还提出帮两人带孩子,两人考虑到大女儿可以早些读书不用麻烦,小儿子太小,也不放心,最终没同意,但心里还是感激的。

大学毕业之后,生活就步入正轨了,分配了工作,分了房子,一切都好了起来。大女儿小时候在村子里的记忆让她是比一般城里小孩调皮了很多,气得人肝疼,但成绩是真的好,小儿子话少,但人也不笨,甚至可以说有‘内秀’,成绩也很不错,就是要能和女儿换个性子就好了。

这十来年,廖母一家是完全没有和宋家断了联系,开始年节会来信,后来就是三五不时地来电话,总之就是各种诉苦。宋父总是会记着当年的承诺,给对方一些钱物,虽说不至于让家里过不下去,但也使宋韵宋歆姐弟俩少了同在家属院里同龄小孩的乐趣,甚至新衣服都很少有。

这也同样让宋韵宋歆两姐弟对每年至少都要来家里两次,每次都要带走很多东西的廖家人很厌烦。廖母每次来多少会带些县城的特产什么的,虽说不值钱,对比他们每次带回去的东西甚至不值一提,但廖母会说话,让宋父宋母不好意思拒绝,也能态度很好的招待。

这几年廖母年龄越来越大,不怎么出门了,就是廖青的弟弟妹妹来,两人也都是中年人了,胃口也越来越大,甚至有次廖青弟弟还脱口说出,自己大哥是因为宋父才被人害死了的话,被宋母气得骂了出去,宋父宋母感情好,宋母身体不好,宋父本来就担心着,结果这人让宋母气的骂人,差点儿犯病,宋父也是发了火。

这一次,是廖母亲自领着廖青的弟弟上门道歉,廖母在宋父宋母面前哭着说,自己两个小的孩子,一直都是尊敬和怀念他们大哥的,而且廖青和宋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